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,从精准有力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层面考虑,当日央行下调逆回购中标利率,释放出更多政策信号,以稳定市场预期、加强逆周期调节,促进金融机构在资产端继续让利实体经济,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,为经济复苏和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松紧适宜、稳健中性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(6月5日)公布,5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为100.7%,较上月回升0.4个百分点,实现止跌回升从各主要商品来看,除钢铁供应量下降外,其余品种均呈现增长态势。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(6月5日)公布,5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为100.7%,较上月回升0.4个百分点,实现止跌回升。其中,煤炭市场供应明显增长,5月份,煤炭供应指数升至2020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。具体来看,5月份,大宗商品供应指数为102.1%,较上月上升1.6个百分点,仍处上涨通道,显示随着生产企业开工率逐步回升,商品产量整体增加,国内大宗商品整体供应量仍在增长。从主要大宗商品的销售情况看,有色金属、化工和汽车销售量继续增长,并且增速加快,成品油销售量也在继续增加。从运输方面来看,相关煤炭运输线路结束春季检修,大同到秦皇岛线路也维持满车发运,煤炭运输能力充足,发运比较有保障
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四届新领军者年会(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)将于6月27日至29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。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世界经济论坛中方牵头协调单位,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协调并指导论坛筹备工作。从主要特点来看:一是物流企业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,盈利水平有所恢复。
加之6月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》,着力完善现代物流体系、物流多项税费减免延期、运输结构调整等领域,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、针对性将进一步增强,物流运行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。新订单降至荣枯线以下的49.7%,物流市场需求仍显不足,部分细分领域物流服务供大于求的局面加剧,行业竞争更趋激烈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5月份,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延续恢复态势,但市场需求回升进入调整期,部分产业生产活动增速有所放缓,受此影响物流需求增长环比有所回落。随着消费场景拓展,多领域消费物流需求均实现较快增长。
四、物流智能化升级扎实推进,助力企业缓解经营压力5月份,物流企业克服需求偏弱、服务价格回落等不利因素,加之多地积极落实助企纾困政策,重点企业经营总体保持了前期的恢复态势。公路方面,供需未见明显改善,价格水平持续回落。
综合来看,当前社会物流总额仍未恢复至常态化增长水平,同时各领域间结构性分化也较为明显,恢复基础尚待进一步巩固。一、物流需求持续释放,社会物流总额延续恢复态势1-5月份,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29.9万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4.5%。今年以来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持续大幅增长,农村物流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(5月份,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为125.1点)。从电商物流指数来看,5月份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为120.4点,比上月提高1.5个点,年内多月连续回升。
1-5月份,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.6%,增速与1-4月份基本持平。从年内走势看,1-3月、1-4月、1-5月份累计同比分别增长3.0%、3.6%、3.6%,工业品物流总体呈持续恢复态势,对社会物流总额贡献稳定。今年以来,专业物流市场规模持续增加,物流服务供给相对充足。重点调研显示,1-5月间多家头部快递物流企业在城市配送、即时配送等领域新增投入无人车近1000辆;大型自动化分拣、智慧仓储物流园区,每天处理快件的能力最高可达1000万件,高峰日均中转包裹超 300 万单。
1-5月份,物流业总收入5.2万亿元,同比增长6.9%。5月当月增长4.8%,环比回落1.5个百分点。
虽然物流行业景气水平有所波动,但从不同细分领域看,物流运行不乏亮点:一是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力,行业高景气运行。但物流市场规模仍保持增长,行业景气尚处扩张区间,企业降本增效扎实推进,智能化赋能加持行业自适应调整能力增强,物流转型升级步伐稳健。
从环比来看,5月当月恢复力度有所减弱。从年内走势来看,物流需求经历了快速回升-企稳回调两个阶段,但累计增速仍保持稳步恢复态势,比1-4月小幅提高0.1个百分点。也要看到,今年以来宏观与物流政策协同发力,减税、降成本、助企纾困效果不断显现,在提振物流需求的同时改善物流企业营商环境。二、物流供给有所放缓,行业运行不乏亮点物流总收入恢复放缓,行业景气水平回调。水运方面,散货、集装箱需求低迷,运价指数呈下行走势。据测算,百公斤货物百公里的综合运输成本或可降低超过30%。
但5月份以来,随着物流需求增速放缓,物流业务收入恢复力度有所减弱。在月初假期、月末电商促销等因素带动下,电商物流与快递联动发展,快递行业景气升至69%高位水平,日均快递业务量升至3.5亿件左右,5月份快递业务量完成109.9亿件,同比增长18.9%。
快递物流、仓储园区等领域头部企业积极运用先进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,大幅提升企业运营效率。显示重点企业盈利水平正逐步恢复至相对正常水平。
从行业景气水平看,物流供需两端有所放缓,业务量指数环比回落2.3个百分点。工业品物流增速稳中趋缓。
一是助力企业创新物流管理、企业运行模式。其中特别是,餐饮外卖、即时同城等物流需求伴随五一假期等因素达到阶段性高峰,部分重点企业数据显示业务订单增速超过40%。二是助力企业拓宽服务场景。单位与居民物流拉动作用提升。
今年以来,物流企业经营情况总体稳定,收入、利润等经营指标进入稳步恢复期。二是仓储物流业务稳定运行,助力产业周转效率提升。
从不同货类情况看,大宗商品方面,原油、成品油、煤及褐煤进口物流量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6.2%、78.8%、89.6%,增速均有所提升。综合来看,当前物流运行仍面临一定压力,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,各行业、细分领域供需失衡的局面有所加剧,小微物流企业物流收费价格持续走低,经营困难依然较多,收入、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虽有改善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,行业竞争压力普遍增大,物流服务转型与产业融合协同尚处磨合期,产业升级、企业调整转型尚需时日。
本月中国仓储指数中的平均库存周转次数提升、期末库存指数回落,显示仓储物流与产业适配效率提升,行业业务稳定运行助力供应链周转循环畅通,5月份仓储物流业务量指数维持在51.3%的良好水平。三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
海关总署29日首次发布中国非洲贸易指数,该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值100点,2022年达到990.55点。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当天在长沙开幕,其间,作为重点推出的大会成果,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、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发布这一指数。同期,中国对非洲进出口总值由不足1000亿元攀升至1.88万亿元,累计增长超20倍,年均增速达到17.7%,彰显中非贸易快速向好的发展趋势。今年良好势头延续:前5个月,中非进出口总值8223.2亿元,同比增长16.4%。
中国需要更多的非洲产,非洲也需要更多的中国造,双边贸易发展前景广阔。近年来,中非贸易飞速发展,中国已连续14年稳居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。
吕大良介绍说,中国非洲贸易指数由贸易规模、贸易密切、贸易结构、贸易潜力以及主体活力等指标构成,以数字化、科学的评价体系客观反映我国与非洲货物贸易的现实状况、发展潜力等,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经贸往来发挥积极作用。除了展现中非经贸往来蓬勃发展,作为中非贸易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,该指数还反映出2000年以来中非贸易发展五大特点:贸易规模不断攀升、贸易联系愈发紧密、贸易结构亮点纷呈、贸易潜力持续增大以及企业活力不断增强。
该指数的发布将为政府部门制定完善贸易政策提供科学依据,为广大进出口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,助力中非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。吕大良表示,中国与非洲经济发展活跃,经贸合作日益紧密